海峡人民日报

首頁+設為主頁+加入收藏+RSS訂閱+ 繁体中文+ 線上記者名單

健康醫美

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輔助切片讓攝護腺癌無所遁形

【記者陳世旺報導】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每年大約新增五千名患者,是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七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去年引進「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大幅提高攝護腺癌診斷的準確度,讓攝護腺癌無所遁形。

圖說:左起中國醫藥大學泌尿部顧問張兆祥醫師、泌尿部主治醫師謝博帆、放射部林維卿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謝博帆醫師表示,傳統的攝護腺癌檢測仰賴於肛門指診、抽血檢查PSA與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醫院泌尿腫瘤團隊引進「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大幅提高攝護腺癌更精準的診斷方式。

 PSA高不一定罹患攝護腺癌

    曾任泌尿部主任十多年的張兆祥顧問指出,傳統做法是血清PSA大於4ng/ml或肛門指診異常,醫師會建議做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檢查。但是PSA的專一性不高,會受到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泌尿道感染等因素影響。所以不能單靠PSA來臆斷有無攝護腺癌,需取得病理組織才能確診,但傳統的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最大的限制為超音波解析度,大約有四分之一攝護腺癌無法於超音波清楚呈像,醫師只能進行系統性的隨機切片,切片針頭能否正確穿刺於腫瘤上全憑運氣,猶如大海撈針。

精準安全打破傳統檢查方式

攝護腺切片是侵入性檢查,切片後可能有血尿、血便,甚至有泌尿道感染、菌血症等併發症,讓有些患者不敢接受檢查,錯失治療機會。因此七年前,張兆祥主任便和團隊開始了解「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機器」運作方式,當初價位高,延到去年底才到位,嘉惠攝護腺癌患者

    中國附醫泌尿部謝博帆醫師指出,多參數磁振造影 (MRI ) 是近年新興的一種攝護腺癌評估工具,藉由綜合評估各個系列的核磁共振影像可以判斷攝護腺癌風險的高低、定位腫瘤區域並協助確認癌症的分期。「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則是透過電腦運算,重組攝護腺與腫瘤的核磁共振3D影像,再將其與即時的超音波影像結合,便可以在超音波上清楚看到腫瘤區域。接著再根據腫瘤位置選擇經直腸或經會陰的標靶切片,可大幅提高切片的準確度、減少失準的切片檢查,透過精準判斷腫瘤的位置,提高日後根除性手術的成功率。

        中國附醫放射部林維卿醫師指出,泌尿部與放射線部經過多年合作,累積許多磁振造影判讀與應用的經驗,更在吳錫金教授、張兆祥顧問、黃志平主任等泌尿腫瘤團隊的努力下,於去年底引進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系統,只要臨床上懷疑攝護腺癌的男性,特別是攝護腺癌患者欲接受積極追蹤監視或海福刀/氦氬刀局部治療之前,皆可考慮接受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