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人民日报

首頁+設為主頁+加入收藏+RSS訂閱+ 繁体中文+ 線上記者名單

大陸要聞

中信慈善基金會廣西壯族設校 助7百學童教育脫貧 

(本报7日讯)為擴大落實「教育脫貧」理念,中信金控旗下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與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關心下一代基金選定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汪甸民族中學為「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示範基地」,在7日共同掛牌,並捐助50萬人民幣興建校舍設備。這所少數民族學童就讀的山區學校為兩岸慈善單位攜手掛牌的第8所示範學校,同時也是廣西自治區唯一一所學校,估計將有700名弱勢學童受惠。

中信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高人傑、關工委主任顧秀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暨關心下一代基金理事長武韜、廣西壯族自治區關工委主任潘鴻權、百色市委書記彭曉春、右江區委書記韋曉東等人,7日為「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示範基地」共同揭牌。高人傑也勉勵現場近700位孩子們,雖然久居深山,資源較少,但一定要懷抱走出大山的夢想,以不服輸的精神發奮圖強、刻苦用功,好好努力學習,只要把握教育脫貧的契機,終有一天可一飛沖天,闖出十萬大山。

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及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暨關心下一代基金理事長武韜共同表示,關注弱勢學童的教育領域需借助各方面力量和愛心支撐,很感謝中信慈善基金會的積極參與,不僅起了示範性作用,兩岸共同合作所建立的教育示範基地,將幫助更多求學條件艱困的學童生存和成長,並帶動落後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

大陸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日益引起社會關注,大陸教育部在2012年公布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在校留守兒童高達2,200萬人,佔全大陸兒童人數約10%。今(2015)年1月掛牌的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中心完小及廣西自治區汪甸民族中學2所位於偏遠山區的學校,同樣招收少數民族學生,除了求學條件非常艱苦外,留守兒童人數比例也相當高,學校均面臨亟需整體改造和校舍新建的問題,以因應更多留守及寄宿學童的實際需求。

距離省會城市南寧大約280公里的汪甸瑤族鄉,主要居民為少數民族,這個民族鄉總面積526平方公里,相當於新竹縣尖石鄉。學制3年的百色市右江區汪甸民族中學成立於1964年,屬全日制初級公辦中學,全校共14班,在校學生700人中,有壯族、瑤族和漢族三個民族的學生,其中壯族學生545人、瑤族學生106人,是右江區重要的一所中學也是唯一一所民族中學;除了少數民族的特色外,32%學生為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另外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中心完小現有學生326人,70%為苗族學生,全校126名留守兒童中,苗族學生有80人。

2015年1月「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示範基地」計畫各捐助這兩所民族學校50萬人民幣,花溪區高坡鄉中心完小將用於增設留守兒童宿舍及兒童生活室的設備,百色市右江區汪甸民族中學將用來興建田徑運動場以及添購電腦教室主要設備。此次掛牌之後,廣西自治區當地政府也承諾將繼續挹注675.4萬人民幣,興建民族中學教學樓、宿舍和圍牆等,預計於2018年達到標準化學校。

秉持教育脫貧的理念,中信慈善基金會與關工委、關心下一代基金合作,搭起兩岸慈善單位合作平臺,自2013年9月起共同推動為期6年、設立30所「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示範基地」計畫。目前完成掛牌的學校還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阿拉完小、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上裏原中心小學、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史店中心小學、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靈關中學、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奮進小學、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南雜木鎮南雜木中心小學等,總計涵蓋大陸五個省三個自治區,8所偏鄉學校因「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示範基地」計畫改善軟硬體建設,幫助近5,700名資源匱乏弱勢學童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