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
情况介绍
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以下简称食品区)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重要合作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食品质量和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示范区。充分借鉴新加坡及国际上在食品质量安全和园区建设方面先进的发展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以建成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基础,以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核心,按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四化统筹”的发展方向,通过中新合作,最终在长春市和吉林市之间建设一座现代化生态宜居的健康食品产业新城。
●2008年10月,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中新两国总理从食品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的战略高度,就合作建设食品区达成共识。
●2009年8月,中新双方共同委托荷兰合作银行完成了食品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
●201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市视察工作时指出:我出访新加坡时多次谈及中新吉林食品区这个项目,这是个好项目,中央是大力支持的,我本人是高度重视的;
●2012年9月6日,在中新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下,食品区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
●2013年10月20日,“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就继续推进吉林食品区建设达成共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新加坡共和国国家发展部关于农产质量量安全和粮食安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强调以吉林食品区为平台,共同完善食品农产质量量安全风险评估、质量追溯、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等体系。
●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将中新吉林食品区列为国家支持东北振兴的重点项目。
●2015年11月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新加坡期间两国发表的“中新联合声明”中,就继续办好中新吉林食品区等合作项目达成共识,推进农业及食品安全交流与合作。
●目前,中新吉林食品区报批的“中国食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试验区”,已完成国家各部委征求意见,正在形成具体方案报国务院办公室审批。
2、规划
食品区规划由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编制,食品区项目的战略性分析报告、项目可研报告、产业发展规划分别由荷兰合作银行、美国贝恩公司、北京达华公司编制完成。
●中新合作区域规划面积为1450平方公里,包括6个镇,总人口22.8万人,耕地面积5.96万公顷,林地面积0.92万公顷;
●核心区-中新食品城规划面积57 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食品加工区、国际物流区、现代商住区、科研服务区、休闲度假区、生态绿地区六大功能区;
围绕核心区在中新合作区域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育优质稻米、专用玉米、精品畜牧、特色水产、绿色果蔬、长白山药材等原料生产基地,为食品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
3、产业定位
按照食品区产业规划,支持鼓励发展国际高标准的种植业、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构建从种源、种养殖、产品研发,到安全健康食品加工,到超市、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监管的完整产业链,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长白山道地药材和特色资源为基源的食品、保健食品生产制造及其上下游配套产业。
依托食品区地域及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按照食品区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商贸、房地产等开发建设。


国际食安之都
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
投资环境说明
一、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优势条件分析
1、优良可控的生态环境食品区的中新合作区域面积为1450平方公里,有着广袤的山林和农田,丰富的水系,森林覆盖率46%,国家Ⅱ级空气质量,土地没有任何污染。
2012年8月3日,中新合作按照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标准,以食品区的河流、山川等为自然屏障,历时24个月建设完成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通过国家农业部审核验收并向世界公告,这是中新合作建设食品区的前提和保障。
无疫区的建成将为入驻食品区的项目提供三方面保证,一是保证在无疫区内的环境(水、空气、土壤)是优质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二是保证未来这个区域内的环境是可控的,无疫区需要接受国家及新加坡的监督和检查,如果环境不符合标准,无疫区将被撤销;三是入驻的项目在无疫区内通过种养殖所取得的原料资源是优质的。
2、优质丰富的原料资源
吉林省是农业及林业资源大省,全省现有耕地面积703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929万公顷,草地面积103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玉米产量575.46亿斤,水稻产量134.69亿斤,大豆产量10.57亿斤。
吉林长白山系是北药基地,全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主要动植物有人参、梅花鹿、林蛙、灵芝、五味子、黑木耳、蘑菇等,现已查明野生植物3890种,工业原料植物近200种,药用植物1452种,食用植物350多种,其中,鲜人参年产量为22700吨,干人参茎叶年产量约为6810吨,鹿存栏数约60万只,林蛙年回捕量约5亿只,黑木耳年产量约为15万吨。
●食品区地处长白山天然绿色产品的主产区和集散地,以人参、梅花鹿、林蛙为代表的珍贵动植物,以黑木耳、灵芝、蘑菇为代表的特色食用菌,以五味子、蓝莓、沙棘为代表的浆果和以山核桃、榛子为代表的坚果等原料资源供应十分丰富。
●食品区内有国家大型水库—星星湖,水域面积27平方公里,库容5亿立方米,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
●食品区地处“中国粳稻贡米之乡”,是优质水稻主产区,联合国工发组织确认的“万公顷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
●食品区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和“中国大豆之乡”的核心区;
●食品区的地下高品质地热温泉蕴藏丰富。富含氡、镁、钠、硫磺等30余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每小时出水量80立方米,出口温度可达65摄氏度。
3、国际标准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
通过中新合作,共同建立食品区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国际认证体系、可追溯体系、信用反馈及信用评价体系等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IFSS)。按照新加坡食品质量标准,为入区企业量身定做产品的种养殖标准、投入品标准、生产标准、流通标准等,打造食品区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建立出口新加坡的食品“绿色通道”。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
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总局在食品区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准的,辐射整个东北地区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吉林省政府为食品区专门设立了食品质量综合监管机构—食品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集十几个部门的监管职能于一身,在食品区内由一个部门对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和管理,减少多头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食品质量安全流通保障
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旗下的吉宝电讯与通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国际物流园,构建中新两国食品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的纽带,打造一个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包含仓储、冷链物流,国际品牌食品展示、交易,质量检验检测三大功能的国际安全健康食品、农产品物流与交易中心。
4、便捷通达的交通运输
食品区地处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两大中心城市的中间位置,距离两市各约40公里,距离龙嘉国际机场约30公里,距沈阳380公里,距哈尔滨240公里,深达内陆及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齐全,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公路:西接长春一小时经济圈环线高速、九开公路,北接新302 国道(一级公路)、长吉高速公路,南接吉沈高速公路。
铁路:规划建设的双吉铁路穿区而过,北通长吉高速铁路,南通沈吉复线铁路,经铁路可直达大连、营口、珲春等口岸,目前正在进行建设前期的报批工作。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已开通国际运输线路21条,其中,对俄运输铁路10条,对朝运输铁路11条,将形成一条吉林连接东部海域,西与蒙古、俄罗斯、欧洲相通的重要铁路运输线路。
航空:距国内干线机场龙嘉国际机场约30公里;距正在启动的二台子保税物流机场约30公里。
口岸:距珲春口岸400公里,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积极实施了“借港出海”工程,开发了陆海联运航线,从珲春经租用的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和朝鲜罗津港出海至韩国的釜山港约450海里、日本新泻港约480海里,目前,已开通经扎鲁比诺港至韩国釜山“铁海联运”运输通道;距营口港500余公里、大连港700余公里、丹东港600余公里,可通过这些口岸,实现对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出口要求。
5、广阔的市场空间
食品既是一次性消费,又是终身需求,对应的食品工业也成为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食品区通过中新合作,打造世界级的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卓越的食品区品牌;成为享誉国际的安全食品生产制造中心和新加坡主副食品重要供应基地;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同时供应国内中、高端市场。
6、丰富专业的人力保障
食品区周边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可为企业提供各级管理人才;吉林市拥有职业学校27所,目前在校生6.1万人,可专门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
7、收储平整的土地资源
中新食品城12平方公里的新城起步区已全部完成土地收储,不存在征地拆迁等问题,直接可以履行土地出让手续。
8、高标准的基础设施
食品加工区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基础设施已全部建设完成,为完成“九通一平”的工业建设用地;中小企业创业园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有标准化厂房六栋。
9、完善的商业配套
食品区在成立之初就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中新食品城现有的公共设施主要位于5平方公里商住区及原有岔路河镇区,区域内常住人口5.8万,现有的商业、金融、医疗、教育、保险、通信、行政等公共设施可满足区内百姓和企业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
10、国际合作的服务环境
食品区作为国际合作项目,在建设规划实施和服务环境等方面受新加坡监督;食品区专门设立了投资服务局,对进区项目实行“领办、代办”,从工商注册、立项审批到竣工验收的各项手续全过程派专人跟踪服务。
11、高站位的政策扶持
食品区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节点,“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享受一系列政策支持。
现已报批为中国食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试验区。目前,已完成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外交部、科技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总局等国家部委的征求意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形成具体方案报国务院办公室审批,将可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
食品区现有政策扶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发展基金
食品区设立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根据项目的缴税额度,在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厂区内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
●金融服务政策
食品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多层次的合作,可以协调为入区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服务。
●保障体系政策
食品区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入区项目经过指导、监管,符合标准的优先进入“产品出口新加坡的绿色通道”。
12、品牌的企业集聚
作为国际合作的食品区,已吸引了新加坡吉宝讯通公司、深圳海王集团、四川米老头食品工业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一大批品牌企业纷纷进驻。
食品区作为中、新两国共同建设的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生产示范区,具有国际园区、国际标准、国际检测、国际认证、国际物流、国际市场等食品产业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信誉度和影响力。

联系人:经济技术合作二局 刘宏宇18704324111 邮箱:18704324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