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人民日报

首頁+設為主頁+加入收藏+RSS訂閱+ 繁体中文+ 線上記者名單

兩岸農業

新式蠶絲被生產技術 養蠶農民成本大降

(本报18日讯)台灣在蠶桑技術日新月益,雖然產業規模比較小,但是品質比大陸進口蠶絲好。農委會苗栗改良場研究人員開發出最新的平面蠶絲生產技術,蠶吐絲在圓桶形狀上,絲製成的蠶絲被品質精進,農民生產成本還能比現在大降15%。新技術取得專利後將移轉出去,可望進一步提振台灣養蠶產業。
 
養蠶取絲製成被子或衣物一直到現在還是歷久不衰的農業,雖然大陸養蠶成本低,不少業者進口大陸蠶絲加工,但國人還是偏愛道地台灣生產的蠶絲製品。這是因為台灣在蠶桑技術上不斷精進,生產農戶雖然少,產品卻相當突出。
 
農委會苗栗農改場蠶蜂課堪稱是國內蠶蜂技術的第一把交椅,近來也開發出最新式「平面蠶絲被」生產技術,改善現有平板式平面繭的問題,提高蠶絲品質。蠶蜂課課長盧美君表示,這種圓桶式的生產技術,蠶吐出的絲可以很均勻,且改善吐絲過程中掉落到地上的情況,生產蠶絲被過程,農民再也不必日夜辛苦守在養蠶的房子裡。盧美君說:「如果以成本看,我們估算可省15%」。
 
新技術採用後,農民也能採收到最健康的蠶蛹做為生技產品的原料,養蠶收益增加。苗改場正準備把技術移轉出去,有利養蠶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