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人民日报

首頁+設為主頁+加入收藏+RSS訂閱+ 繁体中文+ 線上記者名單

兩岸農業

浅谈兩岸的生態休閒農業!

                        
                     (台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理事長  張玉成)
(本报讯)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人們對於食用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的呼聲也愈發高漲。在健康的環境下才能夠生產健康的食品,遺憾的是,一些陌生的化工名詞一遍又一遍地敲響了國人食品安全警鐘。農藥、化肥、工業排放造成的重金屬污染,污染了耕地,從而影響了糧食、蔬菜、水果樹的生產。發展生態農業是破解上述難題的重要途徑,不但可以提高農業生產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出口農產品結構優化,而且可以漸進性地改善生態環境。雖然生態農業尚面臨諸多困境,但不少企業或個人通過創新,發展出了多種有效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實現零廢棄生態農業“天津模式”破土而出
我國農業浪費巨大,數字難以想像,農業有機垃圾每畝地每年超過2萬斤,幾乎相當於每年農作物產量。曾經有位美國的農業專家這樣描述中國,中國的農業廢棄物一旦利用起來,完全可以不再需要化肥。
“零廢棄生態農業”,實現了農田有機垃圾的零廢棄汙、無污染,讓農田秸稈和賣不出去的廢棄農產品得到資源化應用,代替化肥改造鹽鹼地,在全國創造了“天津模式”--農家肥隨水施肥的新技術。
 
農家肥因為惡臭味道大,燒根、難溶于水,因此惡臭的雞糞、豬糞、秸稈幾乎不可能實現隨水施肥,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逐年提高,農民用不起勞動力,很少施撒農家肥,更由於惡臭的沒完全分解的農家肥,往往造成農家肥燒根和引起土傳病蟲害等原因,農民寧願使用高價的化肥。造成我國蔬菜、糧食價格成本逐年增加。“新農村”項目中大力使用生物催化技術,利用酶催化劑,將農田廢棄物經生物催化後變為無臭無味溶于水的粉末,隨水施撒在土壤裡,讓本來寸草不長的宅基地和鹽鹼地變為良田,而成本卻只有化肥的三分之一。
 
用生態創造全新“巴比倫”空中農業打造都市新奇觀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與中小城鎮的增多,必然會佔用大量土地,而現代城市的擴建使高層建築大批崛起。面對這一現實,農藝師和建築師們提出了屋頂綠化和無土栽培的新措施。學者們把這種在樓頂種植農作物的新技術稱為“空中農業”。
 
空中農業由來已久,只是在近幾十年才把它提高到重要日程上來。1959年,美國的一位園林建築師設計了一個“空中花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對實施空中農業是一個很好的啟示。這位園林建築師是在一座六層樓的頂上建造了一個空中花園,其方法是先在屋頂的地面作了防水滲透處理,上敷薄層土壤,然後配置樹木、花草。有曲折的甬道穿行其間,並設有靠椅、小凳供人休息,全園面積1.2公頃,置景雖不算奇特,卻給人以啟示,此後屋頂綠化便在不少國家實施。我國一些城市也進行了這一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從空中花園向空中菜園發展。
 
農業迪士尼走進生活魚菜共生模式成美景
有著農業迪士尼樂園之稱的北京農業嘉年華融農業生產、生態、休閒、教育、示範多功能於一體,不僅集中展示了很多新奇特的農業技術,而且注重體現著生態環保和綠色迴圈的理念。例如,在紫蔬探秘館就又有著這樣一出將生態農業與藝術巧妙結合奇美的景觀。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現在都可以通過這項魚菜共生技術來實現了。魚缸和魚缸上的蔬菜種植管道,構成了魚菜共生的平臺,這項技術是迴圈農業發展的一項新技術。魚的代謝物在水中被微生物分解之後,可以迴圈到上邊供給蔬菜所需的養分,而蔬菜的分解物也可以供給下邊的魚使用。把水產養殖和生態種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了科學的協同共生,養魚不用換水,不用擔心水質,種菜不用施肥,也可以正常生長的生態共生效應,也讓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了和諧的生態和諧關係。這項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農業種植上,而且也可以走進生活中,成為現代家居中的一景。
 
當生態農業遇上工業白色農業雛形漸顯
“白色農業”是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它包括生物工程中的“發酵工程”以及“酶工程”。“白色農業”的生產環境要求高度潔淨,其產品無污染、無毒副作用,具有高度的安全性。由於“白色農業”是在工廠裡生產的,操作者在生產車間裡必須穿白色工作服和戴工作帽,故形象地稱之為“白色農業”。
 
“白色農業”的產品包括: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農藥和獸藥、微生物能源、微生物生態環境保護劑、微生物醫用保健品及藥品等。
 
專家們在論證這種生態農業新模式時指出:“白色農業”在我國推行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可以把“人畜共糧”調整為“人畜分糧”。我國農業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糧食壓力主要是人口增加與耕地減少,同時還很大程度上在於“人畜共糧”,傳統體制造成的人畜爭糧矛盾不斷激化。而發展白色農業將人畜共糧的傳統調整為“人畜分糧”的農業新模式,可極大地緩解糧食緊缺問題。
 
生態莊園經濟模式“空心村”變成“新莊園”
生態莊園經濟是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的可行之路。從經濟性質上看,它屬於民營經濟。投資主體大都為民營企業,還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個人,權益清晰,主體明確。從組織形式上看,它屬於規模經濟。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的集約使用和適度規模經營。從生產流程上看,它屬於迴圈經濟。通過種、養、加工等環節,實現了資源的迴圈利用。
 
生態莊園經濟實現了“老闆進村、資本進村、產業進村”,使“空心村”變成“新莊園”,使閒置的資源、資產變成賺錢的資本,使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多重效益。2012年,榆次生態莊園經濟吸引民間資本達10.5億元,相當於當年各級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30多倍。
 
生態莊園經濟是以工補農的有效實現形式。現代農業要靠資本來武裝。開發農業資源,發展農村經濟,最大的制約瓶頸是資金。工商資本投資開發農業,可以帶來農業發展急需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稀缺資源,對於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態莊園經濟通過合理有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農業領域,架起了資本下鄉的通道,搭建了工商企業轉型發展的載體,使以工補農有了可行的實現形式。
 
茶園養雞生態農業循環模式的新探索
茶葉,作為一種多年生的四季常綠樹種,對於保持水土,綠化荒山,提高森林覆蓋率,有著顯著的生態保護功能。茶葉作為世界四大飲料之一,其初加工及深加工產品在生物醫藥及保健食品領域得以廣泛運用,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茶園生態養雞重在營建茶樹――雞食茶園蟲草――雞糞肥園養樹滋草――樹蔭為雞避雨擋風遮日的生態鏈,保持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產無公害禽產品和有機茶。利用茶園進行生態養殖,生產優質無公害肉雞,雞糞作為茶園肥料,雞在茶園捕食蟲食草,生態效益顯著,發展前景廣闊。
 
茶園養雞,作為一種新的生態農業模式,在推廣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畝平成齡茶園載雞量最好以20-25只為宜,過少不划算,過多食源有限;
二是要選擇雞子良種,無論是蛋雞和肉雞,要選擇適宜散養且溫順、抗性較強的優良品種;
三是注意防止天敵危害,除在茶園建立隔離防護網外,還可以通過人工驅趕或捕殺黃鼠狼、老鴉、老鼠等天敵,在茶園飼養一定的象鵝這樣的大型動物,嚇阻天敵,減少危害損失;
四是有機茶園必須按有機農業標準進行生產,不得施用化學農藥或生物激素,確保有機產品品質。
 
青山常綠,小河流水丘陵山區梯田型生態農業模式
我國丘陵山區約占國土70%,這類區域的共同特點是地貌變化大、生態系統類型複雜、自然物產種類豐富,其生態資源優勢使得這類區域特別適於發展農林、農牧或林牧綜合性特色生態農業。
 
這種生態農業模式的基本做法是:
依據山體高度不同因地制宜佈置等高環形種植帶,農民形象地總結為“山上松槐戴帽,山坡果林纏腰,山下瓜果梨桃”。這種模式合理地把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與坡地利用結合起來,恢復和建設了山區生態環境,發展了當地農村經濟。
 
千戶傳奇生態農場台灣休閒生態農業樣板
臺灣的生態農業在全國聞名,當地的蔬菜、水果受到嘉興人的歡迎。臺灣的休閒生態農業是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與轉型而發展起來的,能提供休閒服務、滿足人們的休閒需求、兼之有農產品生產經營和三產服務業於一體的新興產業。主要有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的觀賞與研究、品嘗野味的休閒旅遊、綜合性的休閒農場、鄉村夜宿、旅遊勝地等幾種類型。
臺灣休閒農場佈局合理,大多數都分佈在旅遊線路上,每個景區景點都能與旅遊結合起來,這就有了客源的保證。板塊化、區域化整合,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例如苗栗縣南莊鄉休閒民宿區,擁有近80家鄉村民宿,依託這些民宿,鄉里將具有百年歷史的桂花小巷開發成特色旅遊街,帶動了客家特色餐飲、特色風味小吃、特色手工藝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遊客來到這裡之後,在體驗不同的農家風貌的同時能夠比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在大部分的生態農業投資大但是效率地,真正賺錢的沒有幾個,有的時候投入與收入不成正比,如果做生態農業找不到一個高的利潤切入點是弊病!做生態農業選准模式、找到贏利點最重要。